图片 谈如何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全面发展_球彩体育直播app|官网下载**

球彩体育直播app|官网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 > 农村研究 > >

谈如何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全面发展

来源::未知 | 作者:球彩体育直播app|官网下载** | 本文已影响

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内容。如何发展新农村文化,才能适应农村小康、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呢?本文认为应坚持五抓并重,农村文化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实现创新,实现繁荣与发展。即抓项目订单建设,创建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抓村文化户培育,打造一支农民自己的文化队伍;抓活动品牌创建,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一村一品制;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大格局;抓文化市场净化,营造农民健康生活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 发展 
        当前,在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席卷农村的现代化浪潮和小城镇建设,打乱了农村文化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农村文化发展不仅成为困扰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文化生活的问题,也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农村政治稳定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后答记者问时,曾深情地说:“我不是经济学家,但我深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那么作为农村小康重要内容的农村文化应该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农村小康、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呢?我们应坚持五抓并重,推动农村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抓项目订单建设,创建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都是采取政府包办统揽。这在计划体制下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进入新时期,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农村经济主体发生了转移,农村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普遍退化,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村委会大多是经济空壳,无力投入农村文化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随着国家实行国地两级财税政策,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使得不少地区缺乏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本能力。特别是一些被称为“吃饭财政”的县乡,对农村文化建设更是爱莫能助。虽然“九五”、“十五”规划国家一再强调乡乡有文化站,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建设不尽人意,有的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水平,有的仅存在于各级文化部门的统计数字中。有关部门实施的“万村书库”、“文化大院”等工程,由于投入主体不明确,实施措施多具临时性,村级文化建设普遍成为应付上级的文字游戏。从各级各类媒体的报道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文化沙漠化状态令人堪忧。“事异则备变”,“备适于事”。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各地探索的“订单农业”,在投资方和农民中架起了一座服务的桥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妨借鉴和探索,采取以农村文化建设项目订单为抓手的方法,实行农村文化项目建设订单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订单制,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项目订单制,就是政府出资为农民买文化,让有权享受文化的农民享受到优秀的文化服务。这不是一句空话,口号式的号召无济与事,他需要各种配套的法规政策作保障。订单制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强化政府责任。一是要确保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是公共品,是市场及企业无法自发提供的,且对农民的素质和社会稳定影响突出,必须确保。二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要强化政府在筹资和分配方面的功能,不能把农民享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费用过分的由农民承担;三是要全面干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要形成合理的、确保可及性的布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目标也必须突出公益性。因此,政府应通过法制的形式,将国家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实行文化订单后投资方及广大农民享受文化的权力及其利益等,通过强制性的法律预期确定下来,以推动国家、县乡政府、个体及其它经济组织等多主体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局面的形成与发展。200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指出:“加大农村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运用我们的智慧,通过实施农村文化项目订单制这个抓手,把中央的这一政策,变成可据操作的责权利明晰的实施方法,创建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只有如此,才能创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抓村文化户培育,打造一支农民自己的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的重点在村,可目前我们工作的视点多停留在乡镇。如随着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的实施,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扶持加强,但文化、图书、戏剧、电影、科技、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纷纷下乡的文化,入村的很少。就是文化建设较好的乡镇,由于文化站工作纵不能到底,横不能到边,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发展缓慢和需求旺盛的矛盾。因此需要我们冷静思考,按照农村社会发展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规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正从传统的专制家族社会向现代民主的个体社会转型。但受土地、职业、人口的社会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始终保持着以血缘宗法、家庭群体为主的结构形式,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农村文化,由于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个体农业,仍带有强烈的家庭印迹。其社区关系也是家庭之间、家族之内,或村内交往为特征的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关系网络。因此农村文化具有以农耕为经济基础,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靠人际交往、代际传递相互作用进行传播,受距离最近的城市文化的影响大,农村文化能人的价值和作用突显等特点。发展农村文化就要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利用城市文化的影响,以培育村文化户为抓手,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带动和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村文化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活动在农村。他们的艺术修养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村文化户不同与农民文化户,农民文化户是身份的界定的,农民文化户可以把文化做的很大,可以把根扎在城里。村文化户是地域界定,村文化户把文化办在农家民宅,办在农村人口较为稠密的片区,弥补了乡镇文化中心覆盖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的不足。培育农村文化户,一要注重让他们得利益。如云南曲靖市有近900个农村文化户,在2004年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3万场次,户均收入1.5万元。他们当中,有的已发展成文化大户,固定资产接近20万元,演出市场扩大到外县,年经营收入超过10万元,成为“精神上解闷,经济上解困”的农村文化带头人。二要注重发挥特色。如在福建农村一些致富能手或农村文化人在政府帮助下,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筹资金、自找场所、自我消费,办起了家庭书屋、家庭文化活动中心、家庭剧团、家庭文艺演出队等。这些文化户如散落在农村的“文化细胞”,卓有成效地为农民提供文化娱乐,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撑起农村文化的新天地。 
        三、抓活动品牌创建,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一村一品制 
        品牌效应,在产业经济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品牌在文化的发展中也创下了可喜的效益。纵观中外农村文化发展,品牌优势对推动农村文化及其政治、经济建设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泰乌罗镇,是一个不大的小镇,以节日活动品牌而闻名欧洲。在这个小镇里,常规性节日数不胜数,每年不下50次,几乎周周有一个节日。除了国家节日和宗教节日,如国庆节、万圣节等,还有民俗节日、小镇特色节,如丰收节、健身节、啤酒节等。他们创办的“读书节”,一年一度,目前已经有827年的历史。读书节设在他们称为“文化粮仓”前的广场上,分为演讲区、表演区、阅读区和交易区等。演讲区时常请在德国有影响的作家等人,与当地读者交流,交易区里既有书店设摊销售新书,也有农户们自设的“二手书市”。节日活动成为小镇的文化品牌,使他们在2004年夺得在欧洲农民心中占有很高的位置的,由欧盟劳动协会评选的“农村新项目奖”最高奖——农村文化生活特别奖。节日文化品牌,使他们从欧洲32个国家的100多万个乡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欧洲的名镇。我国的农民运动会,成为彰显中国农村文化的品牌。其比赛项目的设置,如男女5分钟抗旱提水保秧苗赛跑、60米插秧赛、原地抛掷秧苗赛、60米5人抗洪搬沙包赛、集体奔小康接力赛。这些项目不仅有鲜明的“农味”,也反映了农村的现实,而且融入了农村的进步和农民对未来的期盼,对农民很有吸引力。有的项目如舞龙舞狮、龙舟等,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其设置的表演项目如内蒙古的刁羊、新疆的歌舞,甚至南方葫芦丝的旋律等,更是展示各地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缤纷舞台,从1988年创办以来,有效的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发展农村文化,就应借鉴这些有益的经验,把创建文化品牌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下大气力,下真功夫,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般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项目,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批普遍的、大众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能带动整个农村文化活动的项目,为其寻找符合乡情、民情、村情的活动载体,如利用传统民俗节日或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文化节等,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体现特色、富有牵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以激活、带动村村文化项目的发展,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一村一品,使农民能享受到“五分钟距离文化活动”。

  四、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大格局 
        现在每当提起农村文化建设,人们强调的更多的是组织开展农民娱乐活动,对农民进行启智性的技术教育活动等。当然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但如果仅仅注重发展这些就是片面的。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或根本性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素质。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素质直接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质量,决定着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人的素质是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具备的品格,是知识、能力、体质、心理质量、后天社会文化素养的合金。因此发展农村文化,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抓手,要积极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大格局,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心由单一的娱乐功能或政治教育功能或农技培训功能向培养全面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方向转移。发展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素质,要把握三个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农民。当前广大农民多是把打工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青壮年都奔向了城市。农村留守的普遍是被称为“三八六一七八部队”即妇女、儿童和七八十岁的老人。这几个群体既是弱势群体,又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素质的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因此一个也不能忽视。但是也要把服务的视野瞄向己熟悉城市文化环境的打工一族。第二是要德智体能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是或知识、或能力、或体质、或娱乐某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具体的说,以下几方面应协调发展:一是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品德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二是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三是生理素质的教育。包括体育运动、自然锻炼、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等。第三是让农民主动发展。不能是我们认为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文化环境。而是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的文化环境,让农民群众根据自己面对的挑战,或从事的创造性的劳动,或独立安排生活的需求等,主动的进行。 
        发展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素质仅靠文化部门是远远不够的,仅靠蜻蜓点水式的一年一度的几支队伍下乡是绝对不行的。这要文化、教育、科技、农业、广电、体育、卫生等形成合力才能构架大格局。大格局才能大作为。政府要有具体规划、要有实施的措施。没有规划的各行其是,没有措施的空喊大叫,大文化的大格局很难形成,提升农民素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五、抓文化市场净化,营造农民健康生活的文化环境 
        随着中央减税、补贴等富民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提高。文化消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文化市场由萌芽走向发展。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共有文化经营单位29.2万家,比2002年增加近4万家,增长15.6%;其中县及县以下文化经营单位16万家,比2002年增加2万多家,增长16.1%。2003年农村文化经营单位主营业务利润增幅达40%。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在逐年高涨,农村文化经营主体数量规模和利润率均超过了城市。农村文化市场在为农村经济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城市的“不良网吧”等开进农村这块市场。受利益驱动,这些 “不良网吧”的经营者,?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仅在涉及内容上不加限制,在经营时间上也不按规定进行,大部分都24小时全天候营业。二是书刊、音像市场逐步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途径。一些在城市很难公开上市的带色情、政治煽动色彩的非法、盗版、黄色、迷信的书刊、影碟等,从城市市场转移到农村文化市场,充斥集市和学校门前的小摊点。对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今天的农村,接受昨日的城市,不能泥沙俱受,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政府和文化等有关职能部门要以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为抓手,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不要待其泛滥成灾时再去查禁,要防止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少年受“电子海洛因”和“黄”“非”书刊的污染,要从源头抓起,坚决堵死“文化垃圾”从城市逃到农村“避难”、污染的后路,使农村文化市场“美加净”,切实为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使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真正得到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五个方面“相扶以行,孤行则踬”,我们应坚持五抓并重,通过这样的工作努力,农村文化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实现创新,实现繁荣与发展。 


球彩体育直播app|官网下载**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中国农村地权让渡的理论探索与路径

中国农村地权让渡的理论探索与路径

摘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地权让渡有其必然性,地权的让渡同时具有长期性。从让渡的过程入手,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