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困境与出路_球彩体育直播app|官网下载**

球彩体育直播app|官网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会计审计 > 成本会计 > >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未知 | 作者:球彩体育直播app|官网下载** | 本文已影响
简 介:本文对企业环境成本作了界定,剖析了企业应用环境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的困境,并为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应用于企业挖掘出了有效的途径。

  对制造型企业中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与控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同时,它对我国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定义及其构成

  (一)环境成本的定义

  环境成本是社会用于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工业污染末端治理和用于支付环境监督的管理费用等的资源耗费。迄今为止,为国际会计学界所普遍认可并且常被我国会计学界的同仁引以为据的环境成本概念的定义来自于“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专家组会议”在1998年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的环境成本定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这个定义中说明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对环境负责”、“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这三个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联结成一体,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即:谁对环境造成了影响,谁就应该对环境负责,从而也应该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从其定义可见,企业是环境责任主体,即对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应该对环境负责并且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的也是企业。也就是说,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于以往企业对环境不负责任的行为所造成的,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企业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而为了使企业能够具有这种自觉的责任感并且实际地担负起这种责任,就应该把在维护、治理和改善环境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统统计入企业成本中。

  (二)环境成本的构成

  1.如果综合观察环境成本,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

  (1)获取自然资源阶段的初始环境成本。

  (2)投入生产阶段的环境成本。

  (3)产品转入流通阶段的环境成本。

  2.如果从环境成本组成部分区分,其构成可分成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1)获取原材料过程中的保护资源成本。

  (2)生产过程的环境负荷成本。

  (3)生产过程的环境预防成本。

  (4)销售产品过程的环境污染的处置成本。

  (5)产品研发中的环保开发成本。

  (6)改善企业周围环境的成本。

  (7)其他环保支出。

  二、企业应用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的困境

  (一)环境法规的不完善

  环境法规可以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成本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即使许多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在其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行事,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我国从1979年先后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由《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污染防治法和《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法所组成的比较健全的环境法律体系。尽管这些环境法规的力量对保护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与实务操作有很大的差距。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l4000系列),在ISOl4000系列标准中,现已正式颁布的有8个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有5个,包括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指南》;ISO14010《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1SO14011《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以及ISO14012《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这些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做出了原则性的框架性规定,对如何达到这些环境规定的要求提供了一种环境管理的指南和模式,在实务上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从ISO14000系列标准对环境成本问题的阐述可以知道,这些标准都没有明确企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的标准也未作规定,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没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环境法规的不完善可以导致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困境。

  (二)会计法规的不健全

  目前《会计法》中还没有环境会计的相关条款,环境会计准则也没有制定,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基本原则、环境会计假设、环境成本计量、环境信息披露等问题,方法上还没有统一。正因为对环境会计的处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环境成本报告以及环境成本分析,均按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进行,同行业间没有可比性。可以说,环境会计问题是会计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其困难之处在于:既要适应不断增加、变化的环境法规(国际的、国家的、地方的),又要建立、健全有关的会计标准,同时还与环境监测与计量技术有关。

(三)环境审计基本空白

  环境审计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法定机构对适用于环境要求的有关业务经营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我国环境审计尚处在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合理性审计,即主要鉴证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等。而对国务院所属的环保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审计监督、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国家在国际履约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对政府环境政策进行审查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企业被迫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绿色理念”经营,建立有效的绿色经营系统,实施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如何防止国际贸易“绿色壁垒”、防止发达国家将“不够绿色”的产业商品转移或销售到中国来;开展对大型制造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有关自然资源、环境成本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再监督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但目前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中还缺少这一块,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及实务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现状,急需国家有关部门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

  (四)环境税收不完善

  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资源与环境的税收有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但各税种的征收目的主要是调节级差收入或增加收益,未能与保护资源环境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对于资源税,目前,我国的资源税只对六类矿产品及盐征收,目的主要是调节这些资源因开采条件不同而产生的级差收入,征税范围较窄,未将急需保护的水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划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同时征收标准一般偏低,不足以补偿资源损耗,对稀缺资源、非再生资源没有课以重税。现行的税制并不是一个对环境十分“友好”的税制,它没有单独设立环境税,没有把环境成本纳入到有关的税目和税率中。

  (五)成本量化困难

  企业环境成本包括: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四种。对后两种形式的环境成本量化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资源的破坏程度和类型的确定困难,可利用的技术以及恢复标准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难以量化。比如对水污染损失成本进行量化时,有毒污水排到河里,使渔业受损失,人们饮用水导致生病、精神上受损失以及迫使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新的饮用水源,这些损失都要计入水污染损失成本中,但在实际中对这些成本的量化比较困难。可以说,环境成本的计量问题是困扰环境成本会计发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

  三、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应用于企业的途径

  (一)完善环境成本法规制度

  必须完善包括环境方面的法规和会计方面的法规及其它相关的法规制度。相关环境法规与会计法规的不完善,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法规制度进入实务操作的一个主要障碍。我国有关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法规制度建设可借鉴美国、欧盟、日本、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做法。1.建立和完善环境法规体系。2.完善环境会计法规主要包括:修改会计法规,增加有关环境会计的内容条款,以法律形式确立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并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环境会计制度;完善环境审计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环境审计框架内,制定专门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行为规范。3.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控制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交易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制度、绿色 GDP核算制度等。

  (二)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企业建立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作用在于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为环境成本报告、环境成本审计、环境成本控制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资料。这一体系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环境成本的定义、环境成本的分类、环境成本的确认、环境成本科目设置、环境成本的计量与记录、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等。与财务成本核算相比,环境成本核算更加复杂,尤其是环境成本的计量,由于涉及环境外部损失的计量和非市场价格因素,其计量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因此,只有加强对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研究,才能逐步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三)实施环境成本报告制度

  环境成本报告作为环境成本会计的一部分,在完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调整国民经济核算指标、满足有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成本报告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报告在报告形式、报告内容等方面都逐渐成熟,并逐步规范化。在我国企业中,也要逐步实施环境成本报告制度。对于环境成本报告的形式,建议单独编制环境成本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构成企业年度报告的一部分;对于环境成本报告的内容,建议由环境成本项目、环境成本政策和其他说明事项这三部分构成。

  (四)加强环境成本审计工作

  环境成本审计的作用在于提供公证,有助于保证企业环境成本报告中信息的可信度,使环境利益关系人从中获得可靠的信息进行决策。在企业中加强环境成本审计工作,1.国家应完善环境成本审计的依据,即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等);2.应对环境成本审计的目标、范围、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责任、审计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环境成本审计的准则。

  (五)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

  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是主动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它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关注企业流程再造、产品重新设计等方面的机会,致力于不断改进产品寿命周期设计、绿色ERP系统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在对环境负责的同时,追求盈利能力。超前控制模式具体包括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1.要开展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开发绿色ERP管理系统,探索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绿色观念贯穿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及回收的全过程和整个行业,追求企业和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优化;2.要付诸实施,包括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选择适当模式、制定实施计划和方案等。

  (六)以点带面,推广应用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

  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面临很多难题,但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性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将更为重视环境事项。随着各种环境与会计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外部压力将与日俱增,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因此,要加快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试点工作,在5年之内,选择一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制造企业如矿业、化工、石油、造纸、钢铁等企业作为试点;未来5-10年,再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并充分发挥执法效力,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资源产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反映出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使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的应用具有强有力的保证。


球彩体育直播app|官网下载**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技巧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成本核算技巧

【摘 要】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成本核算并没有突破手...